主页 > 育儿指南 > 正文

5妙招教家长给宝宝讲好听的故事

2014-12-26 17:27 | 来源:

案例:母亲给一岁半的儿子买了一本小人书,书名叫《桑布》。一天,母亲对另外几个好友讲起小人书中的故事情节:“有个叫桑布的男孩儿,过生日时,别人送给他好多好多的礼物。在回家的路上,他遇上了一只凶猛的野兽,把他的礼物全叼走了。桑布哭着回到了家,经过父母的一番安慰,不哭了,高兴地坐在漂亮的餐桌前吃饭。”母亲话音刚落,儿子突然说:“不,他哭的!”说着,便指着小人书给妈妈看。原来,那是封底的装饰画,上面的确画着一个哭着的桑布。

点评:以上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举的一个案例,说明婴儿和成人对事物的感受、理解是不同的。这在大人给孩子说小人书时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父母在给小宝宝说书时,要讲究技巧,慢慢提起他的兴趣,从而让他喜爱上阅读。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会讲故事

相信每个爸妈都曾给宝宝买过书,那些插图精美的故事、图文并茂的连环画,还有那些生动形象的漫画,陪伴着每个人的童年,爸妈应该尽量利用这些有效的工具来教养宝宝。

拿到一本新故事书或画册时,爸妈们通常的做法不外乎是先给宝宝讲故事,重几遍之后让宝宝复述。这种时候,成人往往会对宝宝惊人的记忆力叹为观止,有很多宝宝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把爸妈所讲原原本本重复出来,即使是年纪尚小不怎么会说整句话的宝宝也能挑出爸妈前后几次讲述的不同点,适当地表示异议。

但你知道吗,这种方法虽说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宝宝的记忆力,却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为什么有那么多教育学家会呼吁不要让宝宝过多地沉迷于电视之中呢?因为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宝宝只有机械地记忆、被动地接受,却无法参与、创造。

而这种讲故事一再重复的做法与看电视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宝宝在接触这本新书之初就已经有了固定的框架,虽然同样一幅画可以看出不同的意思,可是因为这个框架,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出另外的故事。

此外,宝宝还往往会忽略画面中那些没有被编进故事中的图案要素,例如背景中的小树、小草、天上的白云,而只注意故事中的主角,即使是小鸡、小鸭这些主角,也往往因为剧情的原因而使其颜色、造型显得不那么重要,于是宝宝们能够注意的、得到的只有一个情节而已。

拿到一本新书最正确的做法是爸妈先同宝宝一起认真看每一幅图画,让他们讲讲自己看到了些什么。给宝宝看的书册往往颜色非常鲜艳,人物造型又很简单,这样的阅读培养了宝宝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实每一幅画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故事,所以接下来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来用画中的要素编故事,不求情节,但求符合逻辑。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宝宝(3岁以上),还可以将前后几幅有关联的画放在一起,让他们编一个有条理的故事出来。最后,再用传统的方法给宝宝讲一遍书上的故事,让他来评评是自己编的好听还是书上的好听,不光是评论,还要讲出道理来哦。如此才算是真正的“书”尽其用。

5招让宝宝做“讲故事大王”

提前熟悉故事情节

上学时朗读课文的经历告诉我们,再简单的文字,第一次朗读时在字音、断句、重音和连贯性上都会出现错误。这些错误肯定会直接影响你的小听众对故事的理解。所以妈妈在说故事前应先通读一遍,了解故事脉络、角色特征、语言风格等,才能更好地完成朗读。

要充满热情地朗读

要想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父母首先要表现出乐在其中的状态。这样才会让孩子通过模仿向你学习,并被你的情绪所感染。相对逻辑语词记忆、形象记忆和运动记忆而言,这种情绪记忆对孩子来说更为持久和深刻。所以,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父母的热情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手指点画页内容

一般而言,好的童话书包括三条线索:文字讲述线索、图画讲述线索和文字和图画共同讲述线索。因此,认真观察图画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相关内容,并且培养他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对图画符号的领悟能力。所以父母在朗读时,如希望孩子注意的部分可用手指点,更能帮助孩子理解图和文的互补和互动,并关注其中别具匠心的小细节。

根据情节改变表情

要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声音表情”非常重要。可以采用声调高低、声音大小、声色粗细,以及生气或开心的腔调来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变化。还可以适当模拟故事中角色的动作和手势,使故事更形象化,以此刺激孩子保持注意力。此外,朗读的时候还要控制好速度,让孩子有时间去理解和吸收。

适时地用口头语解释

给孩子读书就是要让他接触丰富的书面语言,但是理解书面语言需要一定的过程,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用口头语言或半书面语言来解释,譬如“愚蠢的主意”,就是非常笨的主意,那不是一个好主意等。

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使用那些读过的书面词汇,以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书面语。朗读后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归纳和总结故事的大致内容,对孩子积累阅读经验很有好处。

睡前故事挑选原则

首先,可选择带有“黑暗元素”的故事,但结局一定要是正义的、给人希望的,能更有效地构建孩子的正面价值观。西方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莱姆认为,含野蛮内容的童话有助孩子宣泄潜意识里与生俱来的负面冲动,如攻击本能等。许多童话中的怪物和坏人还能反衬出美德的可贵,让孩子们产生更深刻的感受。心理学大师弗洛姆也曾说过:童话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初涉了虐待、家庭不和等社会问题,让孩子在童话里提前进行了一场现实社会生存演习,给他们面对未知现实的勇气。结局一定要是好的,这不但教会孩子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糟,要乐观地看待问题,更教会孩子们应对挫折的耐心和勇气。

其次,故事要简短。给学龄前的孩子讲故事不宜超过15分钟。年龄越小,选择的故事也要越短小,句子也要越短越好。

再次,选择简单明了的剧情和“刻板形象”明显的动物。比如残忍的狼、狡猾的狐狸、蠢笨的熊、懒惰的猪、高傲的天鹅等。因为从发展心理学看,7岁前的孩子思维直接,无法理解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第四,最好用表演的方式来讲故事。善用动作、手势、表情、跟随感情变化的语调,让孩子对故事情境有个直观的感受,对人物的行为有直观的影响,还能锻炼孩子体察人物感情的能力。

最后,家长可以要求孩子续写故事的结尾,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让孩子续写《皇帝的新装》,说说皇帝和小男孩最终如何了。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