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健康时评 > 正文

熊志:杨燕绥的退休论为何让人难以接受

2013-09-13 14:33 | 来源:

清华大学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提出,年龄推迟后,就业形态应该分阶段,“从生产企业退出来,经过培训居家就近参加社会服务,50到65岁的男性去做一些养老院的园丁、园林义工,50-65岁的女性给老人做做饭、洗洗衣服、做点编织,多好!”

在延迟退休持续发酵的前提下,杨燕绥此番言论的话题性可想而知。虽然杨教授自己也不认同延迟退休,她把退休年龄设定在50,但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推迟十五年,这没有养老金保障的十五年如何生活,就成了更棘手的问题。杨教授宣称让退休者去做园丁、义工,实际上是偷换了概念,用退休后如何安排生活取代了依靠什么生活的养老之问。

专业人说专业话,这是基本常识。当然,杨燕绥的退休论让人不可接受的地方,除了在于她背离了专业讨论的话语逻辑,从而让养老话题浮于粗浅的表层之外,更在于其代人立言、代人选择的精英立场。即便我们不去计较其偷换概念的误区,无可否认的是,50到65岁的男性做园丁、义工,女性洗衣服、编制,这种工作的一体化设定,也等于为大众圈定了一种退休生活的固定方式。在杨燕绥的逻辑里,退休后的安排似乎不再是个人选择,而是被养老体制的改革者所设定好的。问题是,谁又愿意遵从这种在杨燕绥看来是“多好”的安排呢?

这里并不是说公众没有公益的热心,如何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首先是自由的问题。从社会管理的大趋势来看,灵活化、弹性化是大势所趋,比如人们所推崇的弹性退休制度,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体能、家庭状况等自主选择退休年龄。这种人性化的改革方向,体现的正是养老体制对个人选择的尊重。反观杨燕绥的理论设计,不仅未提及弹性退休的问题,反而连公众的退休生活一并安排了,这种大包大揽式的越位,与尊重多元选择的养老改革理念明显背离。

我们尊重杨燕绥发言的权利,但身处改革设计者的重要位置,杨燕绥教授更应当以合乎逻辑的话语阐释其思想。养老体制改革的话题发酵已久,人们延迟退休、延迟领取养老金等改革思路的反对和担忧,已表达得十分充分,这些应当被改革设计者充分汲取。在一个权利觉醒的多元化时代,养老改革应对选择多元作出积极的回应。在这个意义上,站在改革设计者的位置,杨燕绥式的语出惊人,损耗的将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信誉、声名,还有公众对此次养老体制改革的良好预期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