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草园地 > 正文

除了治病,患者更需要心灵的帮助与安慰

2015-03-03 08:34 | 来源:


 

作者/董行 ⊙ 编辑/闫立彬 

导读“医道与仁心是紧密相连的”这短短的一句话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更是尤为可贵,如果我们医生心中始终恪守仁心二字,只要被救治的患者通情达理,或许就能避免大量的医疗纠纷。

 

医道贵在仁心

日本一代名医曲直濑道三,22岁进入足利学堂研读经书。教授正文伯问他:“你以后是不是要以儒学立身?”道三摇摇头说:“不,我将来立志学医,为困苦的穷人服务。”正文伯惊讶地问:“既然你立志学医,为什么跑来跟我学习经书?”“我打算先学好儒家学说,再去习医。先在我心里有仁民爱物的思想。这样在掌握医术以后,才可以有仁心仁。如果没有怜悯的心,光有高明的医术是没有用的。”

3年后,道三从足利学堂毕业,接着辛苦习医10年。他精通儒、医两道,被后人尊称为“医学中兴之祖”。


无疑,医道与仁心是紧密相连的。


上世纪50年代,一批协和医学院的见习医师在妇产科实习,著名的产科专家林巧稚要求每个人完成10例初产妇分娩全过程的观察,并用英文写出完整的产程病案。学生们仔细观察和记录了分娩的全过程,林巧稚一份份看过后,只在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批了“Good(好)”,其余的作业全部退回重做。这些学生更认真地观察与记录,林巧稚对结果依旧不满意。


于是,这些学生找来“Good”的作业,对照之下发现,那位同学的病案记录上,只比他们多写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上冒出了豆粒大的汗珠。”(编者按:他们之所以对这句话有如此大的反应是因为他们是西医,中医关注汗比他们更加详细,所以可能中医人看到这有点不以为意。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位同学关注到了对治疗没有帮助的地方,属于纯粹的人文关怀,所以考官受到了感动。)


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人都可以发现那“豆粒大的汗珠”,但如果不把患者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即使医术再高明,都会对此视而不见。在林巧稚的眼里,只有把患者的痛苦放在心上的学生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医院与医生漠视病案,正是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源于医生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责任心方面的问题。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救治,还需要心灵的帮助与安慰。

在英国的撒拉纳克湖畔,一位无名医生的墓碑上镌刻着铭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本文摘自2010年2月4日《中国中医药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整理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