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健康快讯 > 正文

探路分级诊疗 医联体遭遇成长烦恼

2016-11-01 21:36 | 来源:


  “医联体”的核心是资源共享,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来提高整个“医联体”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CNSPHOTO提供

  10月26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将成立不少于50个“医联体”。在此之前,陕西省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所有三级医院都要牵头组建医疗集团或“医联体”,所有二级和一级医院(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参加“医联体”。

  有业内人士表示,“医联体”是改革的产物,是医疗服务的新模式,更是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患者就诊的重要举措。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松散型“医联体”并不会使基层人员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也很难把工作做扎实。那么,“医联体”到底如何运转,它对推进分级诊疗有没有作用?关于“医联体”的讨论再次掀起热潮。

  重在整合资源

  所谓“医联体”,一般是指区域性医疗服务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大多门可罗雀,形成了严重的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大医院则不堪重负。而分级诊疗就是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医疗成本的快速上升,让小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首诊,病情严重的可以转诊。而“医联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在“医联体”内,医院间可以实行双向转诊,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专家社区坐诊,“医联体”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让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有明确的分工,来缓解医疗供需的错位,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问题。

  事实上,“医联体”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2011年,上海就建立了第一个“医联体”——瑞金-卢湾“医联体”,该“医联体”由瑞金医院和原卢湾区下设的两家二级医院、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组建。建立“医联体”后,社区居民可以优先享受门诊、住院的转诊通道,可在社区预约医院的专家门诊。

  2013年,“医联体”成为医改的热点,卫生部门多次表示,要通过建设“医联体”来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同年,北京启动了“医联体”计划,之后,甘肃、无锡、河南等多地纷纷建立了多个“医联体”。

  而目前,医院之间的合作势在必行。新医改提出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医联体”是其中有效措施之一,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业内人士表示,“医联体”使社区的诊疗规范、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疾病管理以及与核心医院的协作达到一定的高度,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社区患者的回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三级医院的压力。

  现实依然“骨感”

  尽管“医联体”在全国各地开花,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多数人对“医联体”并不看好,认为这种松散的“医联体”很难真正发挥其推进分级诊疗的作用。

  “对于分级诊疗,"医联体"就是形式,效果估计不怎么样,”对于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徐毓才并不乐观,“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很多地方的医联体没有发挥作用,还在想其他办法,二是全国大医院依然人满为患,基层门可罗雀。”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医联体”由政府部门牵线形成,采取技术帮扶和业务合作的松散型联合模式,有专家表示,受制于体制和机制上的束缚,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缺乏系统性,虽然理论上“医联体”可以推动高质量医生在医联体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效率。然而,由于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制,即使在医联体内部,医生的自由流动也会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大多数“医联体”仅依靠专家在社区会诊很难真正实现病人的下沉。

  有专家表示,目前的区域“医联体”仅有医疗上的帮扶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只有核心医院在各个方面给予区域内成员单位最大支持,才能使“医联体”真正成为紧密型的联合模式,这不仅可以带动其他层级医疗机构的发展,还将极大改变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和人们获得医疗服务的方式。

  同时,对医务人员的激励措施也应跟上。如果激励跟不上,专家不会愿意进行远程会诊或社区会诊。而在“医联体”内,社区医院的门诊数量将会提升,如果不在薪酬等方面予以激励,很难得到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人员的积极参与。

  此外,“医联体”名义上是一个共同体,但在法律上一旦中间发生责权纠纷,由谁来承担责任难以确定。比如专家提出的治疗方案与社区的方案不一致,治疗方案是由谁最终决定,一旦出现问题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些都需要明确。而另外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在于利益分配,很多“医联体”是由三级医院进行社区会诊,专科专家数量有限,仅靠其进行社区会诊,很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除了医师多点执业、医疗风险分担问题外,在医疗利益分配、行政管理上,“医联体”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

  医联体该何去何从

  让病人有效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是分级诊疗的目标,也是“医联体”发挥作用的体现。针对“医联体”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地也在逐步进行完善。

  北京市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6-2017年度重点任务”中明确,将落实基层首诊要求,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从2016年起,对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上浮20%,以工作数量和质量为依据自主分配。

  除了在医务人员的薪酬上予以激励,在患者方面,北京市也加强了医疗医保联动。进一步扩大医保定点社区卫生机构药品报销范围,保障“医联体”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用药报销对接。在医保基金总额控制中,按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加大向社区倾斜力度,增幅要明显高于大医院,规定城镇职工在社区门诊医疗费报销比例为90%,比其他高20%,以此促进“医联体”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有专家认为,“医联体”的核心是资源共享,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迅速成长,从管理、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给予基层支持,以此提高整个“医联体”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也有专家认为,分级诊疗最根本的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只要获得病人的信任,自然会形成按“级”诊疗的格局。

  徐毓才表示,我国医疗机构实行的分级管理,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功能任务不同,资源配置标准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多年来就形成了医院等级评审更加注重“功能任务”的实现,这些“不同”一再被强化,最终使得医疗机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随着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的提高、医疗执业环境的恶化、医学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对全科医学一直的不重视)等,加之新医改以来,如基药制度等政策的重大错误,首当其冲重重打击了基层,也就促使基层迅速萎缩,大医院越发不堪重负。

  “要真的实现"分级诊疗"政策设计的理想局面,根本就在于加强基层力量。要建立起有利于优秀的、适合基层的人才去基层、留在基层。”徐毓才表示,要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才会得到有效提高。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