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健康快讯 > 正文

医疗供给侧改革:家门口有好医生

2016-03-03 16:39 | 来源: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分级诊疗的最基层网底,而全科医生又是实现社区首诊的守门人。随着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力度的加大,人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大医院,而是近在身边的全科医生。

  生病了,能不能“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家门口得到最好的治疗?这个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小事”,实则是一件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大事”。

  2月25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院士指出,全科医生紧缺、水平亟须提高,如不解决,百姓的“看病难”困境就无法突破!

  多种方式培养全科医生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是新医改的重任之一,作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全科医生不应只是“跑龙套”。尽管全科医生培养也已上升到国家高度,然而,目前在基层,“科科通”的全科医生却极为紧缺。

  据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介绍,截至2014年年底,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17.3万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0%。他指出,按照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我国约需28至42万名全科医生。“即便按照30万的目标测算,还缺13万人,每年至少还需培养2.6万人。”

  全科医生面临着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才是令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的50余位专家更为担忧的地方。统计显示,目前,城市社区的临床医生拥有大专学历的约为40%;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师大专和中专学历约占84%,且大多数都是通过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生。

  “我国目前主要通过‘5+3’住培、‘3+2’住培、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等几种方式培养全科医生。”曾益新指出,在目前全科医生总量中,经过5年医学专业学习并通过3年严格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医生极少,也就是所谓的“5+3”全科医生,诊疗水平相对转岗培训的全科医生较高。

  推进师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数据显示,全国共有599余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担任培训任务。“基地主要依托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对学员进行培训,专科医生一般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会习惯性地用专科思维培训学员。”曾益新强调,这种培训意识需要改变。

  正如曾益新强调的那样,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时也了解到,在培养过程中缺乏专业师资,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专科医生带不出全科思维。”有专家直指问题所在。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校理论师资、临床师资、社区基地师资不仅数量不足,更存在带教能力不足和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他强调,专家委员会要把加强师资培训,作为提高全科医生培训质量的重中之重,尽快制定师资标准和考核标准,推进师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尽管中央财政对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支持力度空前,累计投入95亿元,建设了599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投入了28亿元用于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能力建设项目;建立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常性补助机制,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等。但在专家们看来,如果不提高岗位吸引力,招不来规培学员、留不住全科医生的局面仍会长期存在。

  “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科医生的工作前景尚不被看好。”曾益新分析,岗位吸引力按重要性,可依次分为薪酬、职业发展、激励机制、就业环境和社会地位等。“只有通过配套政策的支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执业,才有助于在基层真正形成一支被老百姓认可的全科医生队伍。”

  疾病谱变化要求医学重心下移

  在曾益新看来,除了目前推行的分级诊疗等政策外,“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关键是要尽快培养好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为‘强基层’提供人才支撑。”对全科医生关注多年的曾益新等院士和专家们曾建议,设立10万个基层特聘全科医生岗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会卫生服务中心设两个,其编制由国家特设,采取县管乡用的模式,除了正常收入外,由国家每年给予个人10万元特殊津贴。

  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拥有90多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他们最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在总量不多的全科医生中,约80%分布在大中城市的社区,中西部的基层仅占不到20%。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疾病发生了大的变化,有史以来慢性病代替了传染病成为了死亡的主要原因,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第一次超过了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这样的变化带来了疾病谱的巨大变化。对此,曾益新指出,疾病谱的变化要求医学的重心必须下移,必须关注预防和健康管理,关注人群情感和心理需求,而全科医生能够承担这样一种变化,他们对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能起到基础性作用。“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