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草园地 > 正文

青春在大凉山闪光 ——谨以此文献给姐姐花甲纪念

2016-12-04 09:07 | 来源:

作者:曾宏


寻旧到西昌

 
      雅西高速,一条由桥梁遂道连接起那一座座雄壮俊美连绵不断的大山的最美天路,把成都到西昌的距离由原来的火车10多小时缩短到仅高速公路5小时即可抵达,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水阳光和独特风情的大凉山成为大都市人们休闲度假阳光养生的后花园。

      今年9月,我和妈妈、姐姐、姐夫一起去凉山州府西昌,共同去寻找姐姐姐夫他们阔别35年,在那里工作多年的地方——西昌太和冶金地质609队2 分队的旧址。
      我们还是35年前去西昌看望姐姐时到过此地。如果不是当地熟人带路,我们断不知道如今西昌的东西南北。宽阔的园林式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以及凉山新城的城市地标,闻名全国的邛海,还有那国家为彝族同胞新建的彝族新村,无不见证着这里是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凉山新城。


      在当地工作的熟人的引领下,我们驱车前往太和镇。汽车在柏油公路上慢行,我们目不转睛的巡视着两边。当走到一座桥上时,我们下了车,姐姐认出来这里是当年的安宁桥。在太和镇上,当年经常光顾的太和铁矿医院,如今还依稀可见旧影,只是已经不再是铁矿医院,而是敬老院了。顺着公路继续往山里驶去,到了当年姐姐工作的609地质2分队原址,路边矗立一块巨石,上面刻有“春栖”二字,是现在人们休闲度假的农家乐招牌。没有了帐篷排列,没有钻机隆隆,没有红旗招展,没有标语口号,再没有一丝当年地质队的旧影,连房屋地基,当年的篮球场旧址都难以寻觅。只有那条通往队里的崎岖山路还在蜿蜒伸展。
 
      我们有些沮丧的到旁边的农家乐去看看,有什么特色小吃,准备就在哪里吃中午。还好,这里的烤乳猪、烤鱼、烤洋芋、烤玉米,都是原生态的,把我们留住了。我们安心下来,准备在地质队旧址处再一次体味一下当年山上生活的味道。姐姐仍心有不甘的不断寻觅,回忆,拍照,还希望找到并留住一点当年的梦影。妈妈说,“这个地方荒无人烟,山高路陡,不知当年你怎么就愿意来这里,要是魏晶晶这一辈(姐姐的女儿),恐怕给她一万元钱一个月她都不得干呀”。是的,我十分不解的询问,按照人们当时的观念,地质队条件艰苦,工作辛苦,根本不是女孩去的地方,更何况当年你们是国家很珍贵的人才,医护人员是大城市争着要的香馍馍,为什么偏要来到这个山高路陡、穷乡僻壤又是少数民族的地区?姐姐望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却如数家珍的讲述了她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激情友情到凉山
    1978年,她在陕西华山冶金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四川省冶金地质局报到,听从组织分配工作。当时,也许组织上看她是一个乖巧玲珑的小女孩,又是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便分配她到重庆方向的一个医院工作。而其他同学,男的上地质队,女的在中等城市附近的医院。可是,受当年热播的电影片《年轻的一代》和舞蹈《火车飞来大凉山》的影响,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地质队员之歌》的激励,当时的心中就单纯的只有一个念头:最艰苦的地方,就是最锻炼人的地方,就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那满山红旗招展,标语纵横,钻机隆隆,帐篷林立的高山上工作,为祖国寻找金属矿产资源,那是多么的光荣与自豪。更何况凉山是彝族自治州,有邛海,有泸山,风景秀丽,更有许多异域风情,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又该是多么的浪漫和逸趣,那真是革命青年青春闪光,献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呀!加上回川的全体同学都在成都方向一带,也有的同学分在凉山甘洛等地。她念及学友之情,不愿意和同学们分隔太远,所以,毅然放弃去重庆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的踏上爬山涉水野外作业的大凉山地质队,成为第一个到大凉山地质队工作的专业学校毕业的医生。讲到此,我和她情不自禁的边回忆边唱起来那首《地质队员之歌》:
红旗飘在山顶
帐篷搭在河边
迎着朝阳出发
披着晚霞凯旋
我们是光荣的地质队员
为祖国寻找矿源
钻机隆隆唤醒沉睡的大地
歌声嘹亮回荡在碧野青山
开发矿源冲锋在前
毛泽东思想
指引着我们向大地开战

......
青春在大凉山闪光

       也许是这首当年高音喇叭里每日播出的《地质队员之歌》早已让人耳熟能详,记忆犹新的缘故,姐姐的歌声引来了周围的百姓;也许是我们寻觅旧址的高声喧哗,指手画脚,引来了熟悉情况的农家乐主人。这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妇女轻轻喊了一声“曾医生”,姐姐下意识的“哎”了一声。“果然是你呀?曾医生!曾医生!!”,那妇女激动万分的跑过去,一把拉着姐姐的手,语无伦次的说:“曾医生,你记得我不?你看,你看看!”。边说边把袖子栳起来,“你看你看,这是当年你给我医治的伤呀!”姐姐上下左右的打量着身边这个看上去六七十岁的妇女,怎么也想不起来。她说“那天中午,我的手被刀砍了,流血不止,跑来地质队医务室找队医,你当时还在睡午觉,赶紧起来,给我清洗消毒,止血上药,包扎伤口。好谢谢你哟!我一辈子都记得你。几十年了你还是哪个样子,我一眼都能认得出来!”是的,当年在地质队医务室,姐姐除了为队员们看病外,许多时候,四周的居民和老彝族同胞经常来看病就医,打针拿药。特别是老彝族同胞,每次来很远就高声喊着“曲波、曲波”,(同志,同志)走时一边点头鞠躬,一边念叨“哇唧哇唧”“哇唧哇唧”(谢谢!谢谢!)。当时,地质队员看病吃药都是免费的,医务室是国家资金保障的,对那些贫穷的山民和彝族同胞,姐姐也是免费为他们服务。朴素善良的山民和彝族同胞常常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经常给她送来许多山上的山珍如鸡種,野生菌,天麻,洋芋以及绣花头巾等,让你感到山里人特别是彝族同胞的淳朴和真诚。

       在凉山,姐姐不仅在医务室坐诊,还经常要深入到每个钻机台巡医,及时为工友看病疗伤。在那个性比例失调,男青年扎堆的地质队,一个女医生的出现,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呀。她犹如今天的明星一般,每到一处,都会受到队员们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特别是青春男子,更是把她当粉丝青睐热捧。许多男青年有事无事都喜欢跑来医务室聊天,看病,目的当然是看这个青春靓丽的曾医生啰。看着看着,有的人看出了“相思病”,进而收获了一段奇缘爱情。
      一个身高超过180cm,帅气阳光的小伙子,总是往医务室“看病”。有一天,他又来到医务室看病,说感冒了。姐姐心想,人高马大的棒小伙,怎么总来看病,是不是有那个意思哟?想到此,有点心慌意乱,脸红心跳。忙拿出体温表给他一量,果然发烧。于是,一针治感冒的鱼腥草针药射向臀部,只听的“哎呀”一声,小伙子惊叫了起来。“曾医生,轻点打吧”,“吼啥子吼!钢扎在肉里哪有不痛之理,男子八汉的,这点痛都要叫,好意思不?”“不是的,真的好痛呀”。当姐姐把针头抽出来时,血也流出来了,姐姐这才发现,这颗针尖果然特别,针尖是钩的,难怪他疼惊叫唤。姐姐连忙悄悄把针收藏起来,自己都感觉到脸红了。也许小伙子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刁难,只是小声说:“下次麻烦你找一颗小的针吧”。为了弥补自己工作粗心造成的过失,姐姐对小伙子的态度也温和了不少,对小伙子也开始注意。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有文体细胞的青年是很受追捧的,这个青年男子是609队篮球队的男篮1号,绝对主力,传球投球犹如队里的“迈克尔乔丹”,姐姐喜欢去看打球,每次都被“乔丹”吸引,盯着1号看,一来二往,一个“看球”,一个“看病”,最后他们竟然成了恋人,这个“乔丹”之后成了我的姐夫。

 
      在凉山,姐姐不仅医务工作出色,而且是609队的文艺积极分子。她来了后,给整个分队带来了生机活力。无论是组织文艺演出,参加汇演,或者队上哪家有什么大事喜事,需要唱歌跳舞,设计喜庆事宜的,她都积极出谋划策,踊跃参加,助人为乐,给分队带来了许多青春快乐的气息和荣誉,在队里小有名声。以至于609队的风琴、扬琴、吉他等乐器都归她保管,文艺方面的工作她说了算。因此,她常常有很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姐姐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虽然凉山山高路陡,远离城市,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域有自己文化的根。高山峡谷也有它的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姐姐热爱大自然,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她歌唱抒情的源泉。在千姿百态的山岭间,她留下了许多纯情美景之照,她可以对着空无一人的幽谷唱上一整天,不断的欣赏回音绕梁的欣喜;她可以采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把自己那个帐篷小天地装扮的温馨时尚;她可以上山采红籽,摘刺梨,捡野生菌,跟着男队员们山上打野鸡,安斑鸠,品尝大自然的美味佳肴;有时,她也来到钻探台上,聆听几声轰鸣,尝试操作轧机的神秘,体味钻台工作的艰辛;她也会和队员们一起在大渡河、青衣江里淘金砂,享受发现宝藏之惊喜;也可以和彝族姐妹一起跳锅庄,喝米酒,欢享火把节的快乐。总之,她爱上了白衣天使的工作,爱上了纯洁无暇的队友和山民,爱上了风光无限好的大自然,爱上了大凉山的风土人情。


泪洒中年亦无悔
        从1978年毕业分配到1995年国企改制下岗, 她在地质队工作了17年。大凉山工作了近6年,足迹遍及凉山的太和、金洞,泸沽、甘洛等地。随后,她辗转于四川的乐山安谷、彭山等地。把自己的一生给了地质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大凉山。
        那些年在艰苦偏僻的地质队,青春与深壑沟谷作伴,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没有灯红酒绿的侵蚀,更没有物质利益的贪婪,有的只是山里人的质朴和纯洁,只是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与担当。记得她经常爱讲的一些往事,当年地质队员们在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等地掏出金灿灿的黄金时,没有一个人想着要拿一点出来打个戒指,换根项链之类的,更没有任何人想留点金沙据为己有,全部按照队里的规定,写上标签,称好重量,打包封藏,上交国家,为今后开采做好档案。那时的人们心底纯洁无暇,公私分明,绝不索取非份之有,她经常为自己及他的同事们的纯洁无瑕,廉洁自律而自豪。
        由于地质队特殊的流动性和工作环境在山里,他们夫妻又天各一方,她不得不把自己心爱的独生子女送到古蔺县城老家外婆家护养,只有放寒暑假时才是一家人团聚欢享天伦之乐的时候,直到初中女儿才回到父母身边。至今女儿还埋怨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她为此也十分内疚和感叹。当年的两地分居,孤独寂寞,爱莫能助她没有伤心流泪,如今的子女不理解和埋怨,却深深刺痛了她的心,让她黯然流泪。她深有感触的告诫后生:“孩子还是一定要在自己父母身边成长”。



    在山区辗转了10多年的她,终于到了双流的中和场——冶金地质测绘队。满以为苦尽甘来,到了成都市郊,全家可以团团圆圆,安享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的幸福了。可是,命运之神仿佛没有把幸运光顾在她的身上。1995年,当国企改革的浪潮波涌地质队时,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专业医务学校毕业分配到地质部门的医务工作者,那年她还不到40岁,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被迫转岗,离开她为之奉献一生的医生岗位。后来,安排她去做一个不需要任何知识和技术含量的工作,专业岗位丢了,内心是多么的彷徨和抗争。回想在地质队的这些年,生活中粗茶淡饭的清苦,偏僻山野的寂寞,跋山涉水的极限,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没有让她流下眼泪,而地质队这支吃苦耐劳,为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队伍,却在一纸文件下改制分流,不复存在,让她伤心流泪。她不能忍受这种对知识分子的屈辱,在好长一段时间里陷入迷茫,心如刀绞,悲痛欲绝。她对改制下岗的命运无力回天,愤然自谋职业而去,走过了人生最悲壮的一段心酸路程,最终战胜了不幸,看开了人生,快乐生活至今。虽然她为地质队奉献了一生,到最后却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地质队工作,今生无悔,她为地质队曾经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而骄傲,为那些地质队员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而骄傲,为自己是地质队的一员而自豪。
    大凉山,梦境如初。她还继续在唱着那首梦牵魂绕、青春无悔的励志歌谣:
不怕狂风暴雨
不怕大雪满天
穿过茫茫迷雾
冲破重重艰险
我们是坚强的地质队员
战斗在万水千山
大庆红旗在阳光下招展
铁人精神鼓舞我们奋勇前进
开发矿业重任在肩
为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向大地开战

  2016.5.26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